背景介紹:
加拿大的國土面積為998.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500萬,其肉牛產業十分發達。最新統計,加拿大肉牛和奶牛總存欄1243萬頭,肉牛繁育場約68000家,其中飼養成年母牛約372萬頭,青年母牛約62萬頭,70%的肉牛分布在阿爾伯塔省(40%)和薩斯喀徹溫省(30%)。我們主要考察的就是加拿大肉牛養殖的第一大省阿爾伯塔。阿爾伯塔省相對便宜的糧食價格,為當地肉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加拿大主要種植的谷物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和玉米,這些谷物也是肉牛飼養的能量飼料來源。
一、加拿大的肉牛生產體系
歷時兩周的考察期間,考察團一行先后考察了阿爾伯塔省的幾家大型肉牛養殖企業。這些肉牛養殖場比較有代表性,是加拿大典型的肉牛產業鏈。
與美國的情況一樣,加拿大的肉牛養殖產業鏈企業也是分為不同的類別,包括種用牛場、育犢母牛場、架子牛/育前牛養殖場和圍欄育肥牛場。
1、育犢母牛場:與我國相似,犢母牛場以小型家庭牧場為主,但也有規模化的商業犢母牛場。純種育犢母牛場,主要飼養純種母牛,與購自種用牛場的純種公牛雜交,生產供商業化育犢母牛場本交用的純種公牛和純種母牛。純種育犢母牛場的數量較多,養殖規模為產犢母牛40-100頭不等,全群不超過200頭;而另一類商業化育犢母牛場,規模相對較大,繁殖母牛100-500頭不等,但很少有超過1000頭的養殖規模。他們主要利用純種公牛和商業化母牛進行雜交,以生產圍欄育肥場所用的周歲架子牛或犢牛;
2、種用牛場:種牛場占養殖場的比例大約大約5-10%,養殖的目的是為下游的育犢母牛場提供本交用公牛,以及為商業化凍精公司提供良種采精公牛。這類養殖場飼養純種母牛和純種公牛,純種母牛的繁殖多以人工授精為主,對公牛的質量和人員技術的水平要求較高。別看他們是養牛場,但其技術水平較高,除了銷售種公牛、種母牛外,一般還通過生產銷售冷凍精液和用于胚胎移植的純種牛胚胎獲得利潤;
3、架子牛、育前牛養殖場:主要是斷奶犢牛、周歲牛或尚達不到育肥標準的幼齡牛要在這個牛場進行低精料吊架子飼養。架子牛的育肥場與我國草原地區有些類似,他們擁有大面積的燕麥、苜蓿草草場,牧草質量較高。在加拿大架子牛以放牧為主,但近年來隨著犢牛價格的攀升,目前育犢母牛場的斷奶犢牛或周歲犢牛很多不再出售,而直接在本場飼養到適于育肥的體重,再直接出售給圍欄育肥場。因此,近年來架子牛養殖場在加拿大正在減少;
4、圍欄育肥牛場:它是用來自架子牛或育前牛養殖場以及育犢母牛場的周歲架子牛、公犢牛或青年母牛以及奶牛場的公牛進行育肥。育肥期3-6個月,日增重1.2-1.7kg,體重達到550-650kg時出欄。
二、加拿大家庭純種育犢母牛場和商業化育犢母牛場
此次考察活動共考察了4家育犢母牛場和4家圍欄育肥牛場,完整考察了肉牛養殖的全部過程。4家商業化育犢母牛場都是提供斷奶犢牛(6-7月齡)和青年母牛(體重約為230-365kg)給圍欄育肥場。這里要提一下,加拿大育肥的青年母牛主要來自育犢母牛場淘汰的母牛。圍欄育肥場再將它們育肥到590-640kg后送往屠宰場屠宰。屠宰完的牛肉滿足一部分加拿大本國需要外,很多還用于出口。加拿大肉牛養殖模式從出生到屠宰一般為18-21個月。
3家純種家庭育犢母牛場和1家商業化育犢母牛場分別飼養安格斯牛、利木贊牛、夏洛來牛。他們的規模均在50-100頭繁殖母牛。第一情期以人工授精為主,隨后進行公牛本交。與我國的養母牛方式不同,因為加拿大的肉牛產業鏈比較成熟,在飼養和營養方面不存在短板,所以母牛發情率較高而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配上的空懷牛則被認定為不適合再做繁育母牛,他們會直接賣給育肥牛場,育肥牛場育肥后屠宰而不是像我國繼續飼喂。另一家商業化育犢母牛場主要飼養純種安格斯母牛,繁殖母牛養殖規模為150頭,占地4,300英畝,員工3名。
總結出以下育犢母牛場值得關注的管理要點:
1、產犢率和斷奶體重:理想的飼養模式是每頭母牛每年產一頭健康的犢牛,并保證犢牛斷奶成活率達到90%;其次是犢牛的斷奶體重。通過這兩個指標評估育犢母牛群的繁殖力。
2、完整的信息記錄系統:育犢母牛場的信息記錄系統對于實施科學化管理和提高牛場的效益十分重要。中正通過調研發現:一個人的記憶力只能對最多20頭母牛進行良好的飼養,數量超過這個數字對于母牛的身體狀態,健康狀態,食欲等就會出現遺漏,影響母牛的健康,無法保證繁殖率。此次在加拿大參觀牛場時我們發現他們的計算機系統中記錄內容非常全面,而且很多內容都是自動生成,記錄的既詳細又準確。這也是我們國內最缺陷的一個方面。這些信息直接用于母牛的選擇。
3、完善的保定設施設備:養殖場無論大小均有保定措施,不同的是小牛場使用手動保定設備,規模大于200頭的牛場一般使用更高端的液壓保定設備。保定設施設備能降低牛的應激,還能保障牛的安全和牛場工人的安全、提升工作效率。另外,保定設備還兼任稱重、活體牛胴體品質檢測(使用超聲波)的功能,對掌握牛只身體狀態有非常大的作用。
4、冬季飲水加熱設備:牛不怕冷,但是卻不能喝冰水。特別是妊娠母牛,冰碴水很容易讓她們流產。這里中正建議無論是肉牛還是母牛,在冬季都要為牛提供溫水,飲水的溫度最好在在7℃以上。加拿大采用電加熱的方式為牛提供飲水,值得我們借鑒。
5、飼料供應:加拿大育犢母牛能夠維持一年一犢,依賴于加拿大完善、精細的分工和豐富的草場資源和大量的糧食供應供應。母牛繁育階段所需要的營養,如蛋白質和能量,可以從當地優質牧草和充足的補充精料獲得。而在當天氣條件惡劣不能滿足放牧條件時,就需要需要補充干草和全株作物青貯(根據當地自身種植經營情況,靈活選擇,在加拿大一般種植大麥和小麥混合的全株青貯、大麥全株青貯,因加拿大氣候不適合玉米種植,所以一般沒有玉米青貯)。在飼喂時只需少量添加精補料。此外,在母牛妊娠后期和泌乳期就需要根據牧草供應的質量和數量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量添加精補料。如果糧食供應不足,就會選擇使用商品飼料。
6、保溫設施:在加拿大,育肥廠很少有建造有有棚圈舍(本次考察沒有發現),有頂棚的只有育犢母牛場,即使是育犢母牛場通常只有簡單的遮蔭棚和擋風墻,無需牛舍。此外與我國類似的是,他們在作物收獲后的耕地很多也用來放牧,就是我們說的“溜茬子”。
7、放牧:育犢母牛可以全天候放牧,不過只有氣溫在-10℃以上和無風的條件下才可以放牧。如遇刮風或嚴寒等惡劣天氣,通常將母牛和犢牛趕至簡單的遮陰棚內躲避風寒,棚內溫度為0℃左右即可。為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待天氣轉好后會迅速將牛群趕回牧場放牧。
8、產犢季選擇:育犢母牛產犢時間可以選擇春季產犢(3-4月)和秋季產犢(9-10月)。這樣做的目的是避開寒冷的冬季和較熱的夏天產犢。他們的經驗中秋季產犢在斷奶期時體重會比春季產犢更重一些,但母牛在冬季飼喂成本較高。因此,養殖戶通常還是會做春季產犢為主的選擇。
9、母牛的初配月齡:母牛的初配月齡因品種不同會有所差異。英系品種的安格斯牛初配月齡為14-15月齡,這樣等到其2周歲的時候就可以分娩第一胎了。加拿大因其養殖產業鏈發達,糧食資源豐富(糧食價格平均只有中國的一半),營養、飼養管理都比較規范,所以只需考慮月齡。在中國我們還需考慮其營養水平,特別是很多地區不用精補料,或者只使用玉米代替,這就導致其營養水平低,營養水平低甚至營養缺乏的母牛體況較正常牛小,就容易發生難產。為了早日讓母牛初配,產下健康犢牛并成活就必須要提高其營養水平,按照中正母牛飼喂程序使用母牛料。現在許多地方的母牛僅僅依據初配月齡來配牛是不科學的,在選擇初配時機需綜合其品種、營養狀況、體況大小來判斷初配月齡,體況過小的母牛在生產時容易發生難產。
10、養殖規模:加拿大母犢養殖場的養殖規模取決于生產方式。與我國類似當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時,養殖規模相對較小,養殖規模通常維持在100頭以內。而以企業化運營的牧場其養殖規模則在200-500頭。
11、配種方式:根據育犢母牛場的性質不同采用不同的配種方式。純種育犢母牛場依托于肉牛品種協會對該品種的生產、屠宰性能指標來進行選配。這些純種育犢母牛場會從其它種牛養殖場購入一部分凍精,對自己牛場依據數據評分后的分值對母牛評分。根據評分對排名靠前的母牛進行人工授精(約占總頭數的10%-20%),或購入新的種公牛進行血緣更新,以提升本場種畜的遺傳品質。而商品化育犢母牛場的母牛多以本交為主。每年配種季開始,農場會將挑選出來的一群母牛(20-30頭)與1頭公牛關在一個較小的圍欄內,進行自然交配(本交)。
12、收入來源:育犢母牛場的主要收入來源為銷售斷奶犢牛、青年母牛、淘汰母牛、種公牛、精液和胚胎銷售等。加拿大的牧場不像中國的草原地區依靠天然牧草,他們的牧場其實就是谷物種植的耕地,所以他們的收入來源還可以將出售糧食為輔助性營業收入,不過因其糧食價格便宜,所以這部分收入占比很少。
13、挑選母牛指標:育犢母牛場在為母牛評分排名時,所有與飼料轉化率和經濟價值相關的性狀、指標都要納入評分標準。在他們的電腦的信息管理系統中記錄的各項指標都會納入母牛評分的依據。評分依據主要有:系譜信息、母性能力、繁殖性能、生長速度、胴體品質、飼料轉化率、體況、繁殖壽命、體型和骨架結構等。這些內容對于上百頭牛的牛場來說手工計算非常復雜,而利用計算機自動計算卻非常迅速。在評價、評分中生產效率的最大化有時并不代表以上這些指標水平的全部最大化,在評價體系中還會對其做一定的取舍,因為有些指標的最大化時常伴隨著其它指標的最小化。如產奶量較高和體型較大的母牛可以保證犢牛的快速生長。但當飼草料缺乏、營養不充足時,這樣的母牛因為營養缺乏,產奶性能、繁殖性能反而會表現更差但其實這樣的母牛反而才是我們選育的目標。
14、純種肉牛選秀大獎:加拿大有每年都會舉辦全國肉牛博覽會(Farmfair),每年都會有純種牛選秀大賽,這時加拿大種牛養殖領域的最高榮譽。所有家庭純種育犢母牛場每年都會在自家的牛群中拿出最好種牛去比賽。獲得冠軍的牛不僅意味著參選種牛價格的暴漲,還會帶動自己整個家庭牧場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這個知名度最后會讓自己牧場種牛的出售價格大幅上揚。與此相比在選秀比賽獲得的不菲獎金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三、加拿大圍欄育肥場
這次我們參觀考察的圍欄育肥場存欄量分別是26,000頭、10,000頭、9,000頭。育肥期一般為3-6個月,每年出欄牛2-3批,年出欄肉牛在3-8萬頭,這些圍欄育肥牛場很有帶表性,代表加拿大圍欄育肥場的大體情況。
1、圍欄育肥場的牛以閹牛和青年母牛為主,均為無角品種(具有安格斯遺傳背景)或去角牛(如荷斯坦閹牛)。在斷奶前,牛只就已經全部進行了疫苗注射、驅蟲、適應水、料槽、進行去勢、去角等,這樣牛只才能盡快適應圍欄育肥場日常管理。
2、牛舍建設非常簡單,全部是圍欄育肥,育肥牛無論大小均無牛棚,即使在極端低溫-40℃的嚴寒天氣,采取的保暖措施也只有擋風墻和墊草。加拿大采用的墊草主要是當地生產的小麥秸和大麥秸,麥秸不僅作為墊草起保暖作用,同時還可以為牛提供一些粗飼料。
3、圍欄育肥牛場也不是自己做所有的養殖工作而是與商業化服務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產業鏈。牛場向商業化公司支付服務費,而商業公司則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為養殖場提供營養與飼料、免疫與獸醫疾病診斷、設備設施等相關產品及服務。這種外包式有償服務模式可以更高效、更專業的最大化發揮自己的長處,值得我們借鑒。
4、加拿大育肥牛的日糧充分利用自己農場的大麥、小麥、燕麥,委托專業公司過蛋白質原料、添加常量、微量元素、維生素及藥物添加劑等制成精料,育肥后期日糧谷物精料按干物質基礎計算約為92-95%。精飼料如果采用壓片玉米時,需要額外添加一定比例的蛋白質原料以補充蛋白含量的不足。粗飼料以全株青貯為主,加少量干草。根據圍欄育肥場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的不同,粗料青貯有的選擇用單一大麥做青貯或大麥、燕麥混合的全株青貯。加拿大阿爾伯塔地區無霜期短,很少種植玉米,所以基本上沒有玉米青貯。
5、北美地區圍欄育肥肉牛的飼料配方比較簡單。圍欄育肥場外包專業的飼料公司對場內現有飼料儲存數量和組成進行分析,然后依據場內現有的牛只數量、牛只體重和月齡外購蛋白質、常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制定出相應的飼料配方。在放料時,直接利用TMR(全混日糧)糧撒料車將配出來的精飼料與牧草、糧食混合,這樣就在車中加工出了全混日糧,直接開著車投放在牛的食槽中。全混日糧的好處是根據不同的季節和肉牛生長發育的變化,隨時的調整青貯、牧草、糧食與商業公司提供飼料的比例。全混日糧需要現用現配,否則營養成分和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
6、進入圍欄育肥場的適齡架子牛(12-14月齡,體重320-380kg)開始育肥。育肥期內平均日到1.5-1.7kg,出欄體重在650-750kg,育肥天數通常在180-200天。體重較大的斷奶犢牛295-340 kg直線育肥。育肥天數在180天以上。無論育肥時間是多久,都是在最后120天進行高精料育肥(90%以上精料)。
7、架子牛進入圍欄育肥場初期,首先需要保證其成活率,減少疾病和死亡帶來的損失。對經濟效益影響較大的疾病是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BRD),這個疾病在中國也非常常見,主要體現為牛喘,死亡率較高,應該特別注意。如果肉牛曾以粗飼料為主要飼料飼養,進入圍欄育肥場先進行一段時間的過渡飼喂,開始時候多使用粗飼料,逐漸過渡到高比例精飼料的飼料結構。如果架子牛在入場前就使用高比例精飼料飼喂,就不用進行過渡飼喂,但也需要考慮飼料的投喂量。采用過渡期的模式目的在于防止因肉牛采食過量精料導致瘤胃酸中毒問題。
8、過渡期飼喂方法:育肥前的過渡期在21-28天,育肥期的精料比例占90%以上。過渡的初期,精料的比例40%~50%,干草自由采食。在每5-7天提升10%-20%個百分點的的精料。日糧精飼料比例變化過快,就會導致瘤胃酸中毒,進而影響采食量和降低肉牛生產性能。
9、牛呼吸道疾病(BRD):從牛的出生到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從出生到斷奶期間的發病率較低,只有3.8%。BRD的高發病率 與斷奶應激息息相關。NAHMS數據表明,從斷奶到體重為300kg這段時間的發病率高達19%。斷奶引發的BRD高發病率可能也與這期間其他應激源的疊加有關。在犢中階段,斷奶是主要的應激源,同時斷奶也可能與其他應激源如去勢、運輸、混群以及裝卸等應激疊加。每一種應激源都會引起免疫抑制。
10、圍欄育肥場人員配置:平均1個員工管理1000頭育肥牛左右,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水平是因為重復性的工作由計算機協作和機械設備完成,這大大增加了勞動效率。而飼料配方、防疫免疫交由專業的商業公司完成,只有信息錄入等復雜勞動需要進行人工操作。育肥牛的飼喂則使用約30m3TMR撒料車。而墊草噴灑、清糞則由大馬力拖拉機配搭配相應機頭完成。
11、出欄育肥牛(或完飼牛)折合人民幣價格:據2018年9月阿爾伯塔省數據統計表明,閹牛14元/kg; 母牛10元/kg; 公牛的價格12元/kg。根據我們的測算,加拿大飼喂一頭育肥牛的利潤折合成人民幣只有110元左右,盈利水平并不高,只能靠規模實現效益,所以加拿大的養殖規模都非常大。
12、圍欄育肥場根據育肥牛規模配不同人數的巡欄牛仔或稱巡圈員。巡圈牛仔的工作時間根據圍欄育肥場的自身情況而定,工作性質主要是負責觀察牛只是否出現異常行為,若發現低頭、跛行、或離群等異常狀態的個體,需要及時從圍欄內將該牛只驅趕至處置室,先行對牛只進行初步的診斷,并通過電腦上傳該牛只的患病信息、用藥種類、休藥時間等信息。經簡單治療后(通常注射廣譜長效抗生素),后續跟蹤并反饋治療效果。在其它時間,巡圈牛仔也負責調群、牛只裝卸等工作。經過專業的獸醫咨詢服務機構培訓后,巡圈牛仔也可以承擔病死牛只現場尸體剖檢的工作,并通過系統管理軟件上傳死亡原因以及病變器官照相保存等信息。
13、圍欄育肥場的圍欄規格為75m×75m,可根據牛只體重考慮飼養育肥牛的數量,體重300kg以下的斷奶犢牛可存欄300頭左右,隨著體重的增加則存欄頭數降低;體重在400kg以上的則在250頭左右,平均每頭育肥牛所占的面積不應少于16㎡。
THE END
今天的話題到此為止就告一段落了,你的筆記做好了嘛?我們的更新才剛剛開始!
下一期話題《加拿大肉牛業的育種管理體系》
別忘了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的跟蹤報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