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要治,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今天,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標題呢?為什么要和和大家討論這件“看上去根本沒什么討論價值的事情”呢?其實還真不是所有的病都要治的。
畜牧養殖的目的是賺錢。要想賺錢就要考慮投入產出和成本,治與不治就另當別論了。衡量治與不治的原則就是:治療的費用不能高于這個動物所能產生的價值。所以養殖業才有“淘汰率”這個概念。
如果動物得了病,治就意味著時間投入,藥物投入,請獸醫的成本等等,小毛小病還好,如果問題比較嚴重,救治即使成功了,動物的飼料轉化率下降,算下來也許還不如不治。
如果不治,那結果無非就兩種:要么直接淘汰屠宰,要么做無害化處理(如果是傳染病所致,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行業負責)。
第一,分大病小病:
如果牛羊只是得了輕微的感冒、咳嗽、脫毛、酸中毒、脹氣、口蹄疫初期等等小毛小病,那肯定是要治療的,因為這種情況治療成本很低,治療方法也比較簡單,恢復容易,所以遇到這些小病必須治療。
但是如果得了大病,那就要不建議治療了。比如沒有做好防疫,羊得了羊快疫、羊黑疫、羊腸毒血癥、羊猝擊、嚴重的口蹄疫、嚴重的瘤胃鼓氣、嚴重中毒等,這種情況花費昂貴的治療費用也未必能治好,這種情況不建議治療。直接屠宰就是止損的最好辦法。
第二,分個體大小:
動物得病了,還要看其個體大小了。如果動物還小或是種用動物,病因比較清楚、治療比較容易,那要對癥治療。如果是接近出欄體重的,這時我們其實已經達到了養殖的目的了,沒必要治療,直接屠宰出售就可以了。如對臨近出欄動物治療萬一沒治好,還使動物體內產生巨大的藥物殘留,既損失了大量的治療費用又會在動物體內積存的大量藥殘失去了屠宰價值。
上面通過兩個方面分享了對牛羊生病了什么情況治療,什么情況建議放棄治療的原則,那接下來的話題那就是如何避免動物少生病了。養牛養羊有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動物少生病少死亡,即使行情差一些也能賺錢,但如果養不好生病死亡率高,再好的行情都難賺到錢,那如何減少疾病的發生呢?
牛羊少生病“三板斧”:
1、抓好健康種源
防止遺傳因素和垂直感染因素導致整個群體的疾病易發。這里有兩種情況,自繁自養的要選擇無遺傳病史、無傳染疾病的種牛種羊。
對于外購的動物要特別注重精神狀態、毛色、眼瞼、鼻翼和肛門清潔。這些都是觀察動物是否健康的體征。此外,為了防止引入傳染源,外購牛羊一定要放入單獨圈舍隔離飼養,并按照規定防疫、驅蟲。
2、做好疫苗接種
每年什么階段該打什么疫苗?動物不同的生長階段該打什么疫苗?每次該打多少劑量?疫苗的注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先做好“功課”的,正所謂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沒有做好這些基本的保障,未來養殖動物生病、死亡甚至大面積傳染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3、圈舍的環境條件和飼養管理
溫度、濕度、陽光、空氣質量、飼料、飲水都要適宜動物的生長。衛生條件也要達標:墻壁、地面、器具等要定期消毒。水槽、石槽的清理,喝水吃料的地方的清潔對牛羊的健康至關重要。做好了這些工作,牛羊場保持清潔、衛生、干燥,就可以把疾病發病率降到最低。管理方面不同養殖場的標準是一致的,往往在營養方面有所忽視。牛羊吃塑料、吃毛、莫名其妙生病,這些現象都是某種或幾種營養素的缺乏造成的,不可小覷。可要知道在飼養環境一致的情況下,是否能滿足動物生長的營養需求,這可是養殖成敗的關鍵。而中正牛羊飼料精準的營養調控技術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極大的滿足了動物的營養需求,極大的發掘了動物的生長潛能,是廣大養殖業朋友決勝于養殖業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