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7日齡以內的小牛,稱之為新生犢牛,此階段的犢牛我們又稱為犢牛“新生期”。
“新生期”犢牛的特點:
1.犢牛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從子宮內生活環境,逐漸適應子宮外的生活環境,體承受了外界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并做出了應答性的反應,立即完成呼吸、循環、免疫、消化四大瞬間轉變利用條件反射使犢牛本身與外界環境得到統一。
2.犢牛出生幾天內,組織器官尚未充分發育,對外界的不良環境抵抗能力差,消化道黏膜容易被細菌穿過,皮膚的保護能力也比較差,神經系統反應性不足。此時犢牛容易受到外界各種病菌的侵入而引起疾病,以至早生死亡,此時期的犢牛也是死亡率較高的時期。
新生犢牛護理要點:
1. 剛生下的小牛,要用干草或者凈布把小牛、口鼻端粘液擦凈,清楚犢牛口、鼻粘液,以免影響犢牛呼吸;尤其是經過人工助產犢牛要格外注意,必要時要控羊水。
2. 天氣允許的情況下,讓母牛舔干犢牛身上的粘液,有利于犢牛呼吸器官機能提高和腸道蠕動,同時胎液中的一些激素還能加速母牛的胎衣排出;
3. 犢牛出生后臍帶未斷裂,應距腹部4-6厘米處用消毒的繩子扎緊,在繩結下方1-1.5厘米處剪斷,然后用碘酒蘸一下末端,并用紗布包扎,防止感染。
4. 最好讓犢牛半小時以內能夠吃到牛初乳,初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免疫球蛋白、抗體、和溶菌酶,食用后對小牛的健康有利。犢牛出生后的4-6小時,對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吸收力最強,它可以以增強犢牛對疾病的抵抗力。但我們在養殖過程中不難發現,能夠出生半小時以內站起來自行吃奶的犢牛所占比例很低,而母牛在孕期長期飼喂中正妊娠期母牛寶或母牛顆粒料的母牛,犢牛出生后20-30分鐘便能夠自行吃到初乳,所以犢牛出生體質的強弱,與母牛妊娠期飼養是離不開的(詳見:中正集團微信公眾號——母牛妊娠期飼養篇)。
5. 注意保暖與環境衛生
冬季出生的犢牛除了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以外,還有搞好防寒保暖工作,但不要點柴取暖以防止煙熏犢牛患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也不可以放到農村火炕上。同時保持牛舍清潔、通風、干燥,牛床牛欄定期用2%火堿溶液沖刷,并且消毒液也要定期更換品種,輪換使用以防細菌產生耐藥性。在這里我們說一下,部分地區有在牛舍內釘木板床或者木樁床代替褥草(墊草),但新生犢牛的習慣是在臥著的地方拉尿,此方法在雨季或冬季會讓犢牛著涼,引起犢牛的腹瀉,此外褥草應該勤換,有一定的厚度、經過陽光晾曬。
6. 我國北方地區硒元素相對匱乏,犢牛出生當天應補硒,肌肉注射亞硒酸鈉或者亞硒酸鈉、維生素E合劑(用法用量遵醫囑),出生后15天加補一次。妊娠期母牛選用中正母牛飼料可使胎兒有效補充硒元素,預防犢牛白肌病的發生,無需額外補充。
7. 測量犢牛體溫
一般犢牛正常體溫為38.5-39.5℃,犢牛正常體溫上午偏低,下午偏高。
8. 觀察犢牛糞便情況
觀察犢牛剛剛排出的糞便,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犢牛的消化道情況和營養狀況,在哺乳期的犢牛若吃奶量過高則糞便軟、呈淡黃色或灰色;黑硬的糞便則可能是由于飲水不足造成;受涼時糞便多氣泡;患胃腸炎混有黏液。正常的犢牛糞便呈黃褐色,吃草以后便干餅呈盤狀。
參考《肉牛養殖技術》